您现在的位置是: > 信息发布

孔子教育思想探微

2021-08-10信息发布发布者:冰山yihao

原文地址:孔子教育思想探微作者:逍遥行者博客


孔子教育思想探微(转载)

厦门六中 杨书松

年月日 

   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,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,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,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,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。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,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,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。

    一.有教无类,诲人不倦

   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,具有划时代意义的、最光辉的思想,应该是"有教无类"。在孔子之前,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,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,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,办教育的目的,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。学校的贵族化,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,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。

   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,便打破历史的陈规,创办私学,明确提出"有教无类"(《论语・卫灵公》)的思想。他认为,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,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,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。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,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,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,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。孔子所创设的私学,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"学在官府"相对立的"学移民间"的划时代的标志。

    "有教无类"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,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。他不分阶级,不分贵贱,不分地域,不分贤愚,只要虚心向学,"自行束修(十条干肉)以上",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(《论语・述而》)。孔子所招收的学生,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,其余多出身贫贱。

    孔子从办学开始,直到岁病逝,即使是在鲁国从政(任大司寇等职)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,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。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,发展私学,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,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,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据《史记・孔子世家》记载:"孔子以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教,弟子盖三千焉,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。"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,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,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。

    "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"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,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。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。当他的学生以"圣"和"仁"来称赞他时,他说:"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,则可谓云尔已矣。"(《论语・述而》)孔子教育学生,不但诲人不倦,而且毫无隐瞒,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。孔子死了,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,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,守孝三年。子贡深得老师器重,师生之情胜过父子,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。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,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、六年的学生。

    二.因材施教,循循善诱

    在教育教学方面,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。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,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。因材施教,循序渐进,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。

   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"有教无类",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,这样,学生之间,在年龄、性格、爱好、智力、能力、品德、知识基础、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:

    柴也愚,参也鲁,师也辟,由也汀#ā堵塾镒勇贰罚?/P>

    回也其庶乎,屡空;赐不受命,而货殖焉,亿则屡中。(同上)

   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,学有所长,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,在教学中 "因材施教"。

    以《论语》中孔子对学生请教"仁"的不同回答为例,就可说明这个问题:

    颜渊问仁。子曰:"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矣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"颜渊曰"请问其目。"子曰:"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"(《颜渊》十二)

    仲弓问仁。子曰:"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"(同上)

    司马牛问仁。子曰:"仁者,其言也?。"曰:"其言也?,斯谓之仁已乎?"子曰:"为之难,言之得无?乎?"(同上)

    樊迟问仁。子曰:"爱人。"(同上)

    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"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。""请问之?"曰:"恭,宽,信,敏,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"(《阳货》十七)

   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,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。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,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。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,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、抽象,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。仲弓即冉雍,有为政的才能,孔子认为他"可使南面"(《论语・雍也》,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),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,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。司马牛"言多而躁"(《史记・仲尼弟子列传》),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,说起话来似乎是迟钝的样子,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。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,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,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。子张有时过于偏激,办事情好走极端,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。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,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,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。

    再看一个事例:

    子路问:"闻斯行诸?"子曰:"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之?"冉有曰:"闻斯行诸?"子曰:"闻斯行之。"公西华曰:"由也问‘闻斯行诸',子曰:‘有父兄在';求也问‘闻斯行诸', 子曰:‘闻斯行之'。赤也惑,敢问。"子曰:"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"(《论语・先进》)